关闭
关闭
关闭
关闭
关闭
关闭
关闭

丧事全法事

丧事全法事

旧时,陕北民间办丧事大都要请道士念经、演奏道教笙管音乐做法事。法事,即行法之事,是道教对科仪的统称。法事有全法事与小法事之分,全法事即按当地习俗做所有的丧事科仪;小法事只做部分科仪。比全法事规模更大的丧事仪式便是做道场。道场一词古已有之,两晋时的《太上洞渊神咒经》、唐大历六年(771年)的《三教道场文》、唐代道士李含光(683一769)编定的《太上慈悲道场消灾九幽忏》、宋淳化二年(991年)的《重修北岳安天王庙》碑文都提到“道场"二字。“道场"是道教对行仪场所及所行科仪的称谓。前面在打醮一节中已提到幽醮俗称做道场。由此看来,道场实即民俗丧事中的斋醮科仪。 道场是大型的丧事科仪,只有富户才做得起。因此,做道场在佳县历史上并不多见。据张明贵道长讲,他只听说过县城中的张雁远先生去世、大会坪钞老五(本名钞增玉)先生去世曾做过道场;抗战时转到佳县的伤兵中有100多位病逝,葬于县城南门外,请白云山道十做过道场。张明贵道长只参加过神泉高西孔先生去世时做的道场 1.丧事全法事(按丧事仪式顺序叙说) (1)招亡灵 此仪在念三日经之前进行。届时,道众到灵堂(棚)唱《酆都咒》(一),将亡灵牌迎到经堂或念经处,意为请亡灵前来闻经听法。 (2) 招孤魂 此仪在念三日经之前进行,意在请各类孤魂乘此机会也来听经享食。行仪前,先在大门口立0 个牌位,分别写:亲邻故友男女孤魂等众;追荐×姓门中三代宗亲;有王无主一切形魂等众。行仪时,道众先在经堂唱《道筵海会赞》(一),之后从经堂出发前往村头,一路上法器奏《流水》、《路经曲》。 道士引孝子到村头后唱《诸品赞》经韵曲调《招魂曲》。唱毕返回经堂。招孤魂结束。 (3) 三日经 为了超度亡魂,家属在亡者去世的第三天请道十前来念经,故名“三日经"。即日上午,道士在经堂或围坐在灵堂前的方桌周围放小施食。其程式与打醮小施食相同,只是打醮小施食在唱《刀兵 记》之后接唱《意旨前序》、念各村户主姓名、唱《意旨后序》,而三日经小施食在唱《刀兵记》之后唱《丧事意旨》。 (4)见灵、说奠 见灵、说奠在三日经小施食之后进行。此仪程式为: 行仪道士在笙管音乐中走到灵前分两行就座,高功站立中间执法,孝子叩头。高功唱《见灵歌》第一段。 高功说奠一次,即念《诸品赞》经文“彭祖耶寿延长"至“九霄云外任遨游" 16段词中的一段词,每段词结尾皆加“壶中有酒,炉内焚香,孝子举坏,斟酒一奠"(每念一段词为说奠一次)。——奏一曲笙管音乐。——唱《见灵歌》第二段。——说奠一次。——奏一曲笙管音乐。 唱《见灵歌》第三段。说奠一次。一一一奏一曲笙管音乐。 道众念《救苦诰》。见灵、说奠毕。 (5)送孤魂 此仪在大、小施食后的见灵、说奠之后进行届时,孝子手捧亡灵牌、端着置于大门口的二个孤魂牌,拿着香纸、十饭、米汤,在两名道士引导下前往村中十字路口。途中一道士击小鼓,一道十击钅如到十字路口后,道士念《救苦浩》,孝子点香烧纸、烧孤魂牌、撒饭食。之后,在打击乐声中,孝子将亡灵牌放回灵堂道十在灵堂唱《酆都咒》(三)。送孤魂毕。 (6)招亡 招亡,即招引亡魂:夫妻一方先亡,为后亡者办丧事时要到坟里招引先亡者灵魂回家,与后亡者灵魂一起闻经听法、享受施食 招亡在丧事起事前一天进行:即日,两道十一执鼓,一执钹,一孝子端先亡者亡灵牌,一孝子举幡。幡上有一条幅,上书:“唵大慈大悲开通引路天尊×姓门中三代宗亲一位之灵早升仙界。"民间唢呐吹打乐班吹吹打打,引领一行人到坟里祭奠、之后,道士唱《招魂曲》,唱毕舞幡,以示招魂。返回时,一路唢呐声声,鼓钅发齐鸣。回到灵堂放好两个亡灵牌,道士唱《酆都咒》(三)。招亡毕。 (7)诵忏、转经、说奠 诵忏、转经、说奠在出殡前一天中午穿插进行。其程式是: 道众在经堂奏打击乐曲《流水》: 唱《三阳施食》经韵曲调(以下经文及经韵曲调凡未标明出处者均属《三阳施食》)《五供养》(二)第二段(“香彩云一 念《三元忏》上卷《天官忏》(《三元忏》即《三官忏》,也叫《水忏》,有上、中、下三卷:上卷《天官忏》,中卷《地官忏》,下卷《水官忏》),念《酆都咒》(二)词 唱《丧事意旨》。 从经堂出发第一次转经,同时唱《宝忏送亡灵》,奏笙管乐。 第一次转经返回后,道众在灵堂唱《三奠茶》第一段,唱毕,一道士说奠。每说奠一次,吹一个笙管曲牌,再唱一段《三奠茶》。如此共说奠三次,吹三个笙管曲牌,唱三段《三奠茶》。之后,到土神牌位前烧《忏疏》,同时唱《朝天地》第三段(“天地三界· ·一一")一一一道众在笙管音乐中回到经堂,念《三元忏》中卷《地官忏》。 唱着《宝忏送亡灵》出发,在笙管音乐中第二次转经。回到灵堂后与第一次转经之后一样,说奠三次,奏三段笙管音乐“ 到土神牌位前唱《道筵海会赞》(二)。一一一在笙管音乐中回到经堂念《三官忏》下卷《水官忏》。一一从经堂出发第三次转经,边走边唱《宝忏送亡灵》(这次唱此曲时,将原词中的“慈悲耶;改为“圆满耶")。 在笙管音乐中回到灵堂,与前两次转经之后一样,唱三段《三奠茶》,说奠三次,奏三段笙管音乐。到土神牌位前唱《土地咒》,同时烧《忏疏》。 道众在笙管音乐中返回经堂。仪毕。此仪后,有时也进行禄时仪仪式(见后)。 (8)摆灯、游莲、破地狱 摆灯在打醮章节中己有叙述,这里主要讲游莲、破地狱。游莲、破地狱科仪源于佛教故事。相传古时有个叫目莲的人,其母生前作恶多端,死后被打人十八层地狱,受尽刀剐、掏心、挖眼、磨推、油炸等酷刑。 目莲皈依佛门、修成正果后,知母受罪,便拿着地藏菩萨赐他的九环锡杖等宝物,打破地狱门,救出母亲,并将地狱化为极乐世界莲池,引母亲游玩,用清泉洗刷罪恶,使母亲改恶向善,超升转世。 道教借此故事,拓展为破五方地狱,行游莲、破地狱科仪,意为破开五方地狱,救出亡魂,让其游玩极乐莲池,闻经受度,往生仙界。 行仪之前,在一平整场地按东、南、西、北、中五方,放五个凳子,凳上各放一个莲花灯。莲花灯用灯碗制作,碗边贴红、绿色剪纸,代表莲花、莲叶,象征莲池。每个凳子两边都栽两根木杆,上挂剪纸吊挂,凳前地上放一瓦片,象征地狱:五个地狱分别为:东方风雷、南方火翳(yi义)、西方金刚、北方溟冷(亦作溟泠)、中央普凉。凳前各立一神牌,分别写:东方青灵始老天尊、南方丹灵真老天尊、西方皓灵皇老天尊、北方五灵玄老天尊、中央元灵元老天尊。神牌旁各栽一个一尺多高的小幡子一 小幡子上分别写:东方青衣引路童子摄、南方红衣引路童子摄、西方白衣引路童子摄、北方黑衣引路童子摄、中央黄衣引路童子摄此外,还要在“火翳"之南建一门,门上对联为:“金童引上天堂路,玉女送出地狱门"。这些设施布置好后,再拿麸皮在五地狱周围撒成城墙图案,以象征酆都鬼城。 摆灯、游莲、破地狱在出殡前一天晚上进行。其程式为: 经堂内法器奏《流水》。一一道众唱《道筵海会赞》(一)。一一摆灯队伍前往村头点香烧纸, 路上法器奏《流水》、《路经曲》等打击乐曲。一一道众在村头唱《诸品赞》经韵曲调《招魂曲》(曲中的“追魂摄招大天尊"改为“灯光普照大天尊")一一念《三阳施食》“召请条"经文“香花请,香花召请"至“沉魂滞魄男女孤魂等众,惟愿承此三宝礼,三宝慈尊,此夜今时来临法食会"(念此段经文时要在“正荐"二字之后加亡者姓名)。一一在笙管音乐中,从村头摆灯到“地狱、莲池"门前,进行游莲、破地狱科仪: 在笙管音乐伴奏下,道众唱《三阳施食》经韵曲调《忏悔消灾》,同时执幡道士引孝子进人“地狱、莲池"门,由慢渐快绕“五方地狱"。快绕时不再唱《忏悔消灾》,只奏流水、紧事笙管曲牌。 到东方“地狱"前,笙管乐止,打击乐落,道众唱《破狱偈》第一段。唱最后一句“清凉甘露天尊"时,队列最后的一名执刀道士将象征地狱的瓦片砍碎,意为破地狱。之后,再唱《忏悔消灾》绕地狱,到南、西、北、中地狱前分别唱《破狱偈》一 、四、五段,像破东方地狱那样破此四狱。 五狱皆破后,在流水转紧事笙管音乐中道士引孝子绕莲灯“游莲”。游莲停止后,唱《施食》 (四)(只唱两三段词)。念《救苦诰》。此仪毕。在笙管音乐中摆灯到过桥处。 (9) 过桥 过桥即“渡桥",在摆灯、游莲、破地狱之后进行。传说阳世与阴间之间着一分界河,名曰“奈何",河水皆血,腥秽不堪。河上有一桥,名曰“奈何桥",此桥摇晃不停,十分险恶。人死以后皆须走过此桥。生前为善者,由接引天尊或金童玉女引导其亡魂顺利过桥,超升转世;生前作恶者,过桥时或自坠人河,或被牛头马面推扯人河,被河中毒肠所化毒蛇咀嚼吞食,永无出路。过桥科仪就是通过道士讽经诵忏,施法行仪,免除亡者罪孽,由执幡道士引导亡魂渡过奈何桥,登临仙界。 此仪所过之桥,有复杂的也有简易的。民间一般是在大门附近的平地上用木板搭一象征性木桥,即在两条长凳上平搭一块木板,两端与地面间再搭两块木板成斜坡。桥两头各立一神牌,分别写:乔何吴鲁四大元帅、奈河桥前广度沉沦天尊。 游莲、破地狱之后,道士引孝子在笙管音乐中摆灯到桥前。道士分两行站于桥两侧。法器奏《流水》。 道众唱《太乙救苦大天尊赞》(二)、《步虚》(二)、《太乙救苦大天尊赞》(四),同时执幡道士引孝子过桥。过桥后,道众念《弥罗诰》。仪毕。 (10) 沐浴、解结、绕灵、说奠 沐浴,是给亡者灵魂梳洗打扮,让其起程升天的丧事仪式。按道理此仪应在过桥仪之先,可佳县办丧事却将其安排在过桥之后。 “解结",即“解冤结"。作为一种独立的科仪,此仪大约形成于清代末年,主要传布于江南地区。作为一种科仪节次(科仪中的一个小过程),宋代已有记载。宋王契真《上清灵宝大法》卷四十三中云:“凡人处世,多因燥心害物,或欠命负财,积诸冤结,以致阴讼牵连,无由托化,既承天恩开度,得领荐修。但其间怨气切齿,因邂逅(× h?u谢后)恐生紊乱,当依斋法用符文,随事与之解释,使回心向道,解结和冤,庶可同登乐土矣。"据此,此仪的目的就在于解冤释结,使亡魂免受生前冤家纠缠,早升仙界;使在世亲属不受牵连、平安无事。 绕灵,因围绕亡灵转圈而得名。此仪是解结科仪的延续,意在请三官享食供养,赦免亡灵罪恶,解除亡灵冤孽,赐福予亡灵及其在世家人。 沐浴前,先用两根木杆绑成十字架,竖杆上端扎一人头模型,横杆为臂,穿亡者衣服以象征亡者。将此假人置于大门口旁,面前放一桌,桌上放脸盆、毛巾、镜子、梳子等用品和一串解罪钱、一根解罪线,将解罪线穿于解罪钱上,扎成结。钱、线数目与亡者寿数相等,故又称之为“岁岁钱"和“岁岁线"。过桥仪结束后,道士在笙管音乐中引众孝子到大门口,即行此仪: 道众唱《五供养》(二)第二段(“香彩云一一一")和《沐浴经》,同时一道士给“亡灵像"洗脸、梳头、整衣、照镜。之后唱《解结歌》,边唱边解结,穿线、解结反复十余次。之后,道众唱《三皈依》(六),边唱边进大门。 道众和众孝子进大门后分列两行。法器奏《流水》。 道众唱《五供养》(二)第二段(“香彩云· ·一· · "),同时一道士上香。 唱《上元赞》。 唱《中元赞》。—在笙管音乐中绕灵。—唱《下元赞》。—在笙管音乐中绕灵。—绕灵停,高功唱《解结歌》,同时拿解罪钱、解罪线解结。—唱《丧事意旨》。—念《救苦浩》。—笙管音乐中孝子跪灵前。高功到灵堂“说奠”(最多可说奠十次),每说奠一次,吹奏一段笙管音乐。说奠华,此仪终。 (11).大施食 丧事大施食在出殡前一天夜晚沐浴、解结、绕灵、说奠之后进行。其程式与打醮大施食相同,只是丧事大施食中所唱意旨为《丧事意旨》;丧事法事大施食前,和小施食前一样要行招亡灵仪式,道士要到灵堂唱《酆都咒》(一),迎亡灵到经堂闻经听法。 (12)散花 丧事散花在大施食之后进行(如果丧事中不放大施食只放小施食,也可在小施食之后进行)。 其程式与打醮散花相同。 (13)还贯 还贯之“贯",是铜钱的数量单位,旧时1000个铜钱为一贯。按道教的说法,人前生都在阴间向曹官借钱,生前向兀辰借钱,死后如不还这些债务,家人给死者烧的金银纸钱就会被阴间的债主抢夺。这便是还贯科仪的来由。 还贯分大还贯与小还贯,可任选其一在散花结束后进行。先说大还贯: 孝子跪灵前,高功站灵堂对面的经桌前,道众分坐经桌两侧。法器奏《流水》。 高功在笙管音乐中行十方礼。一一一法器奏《流水》。一一高功念《五斗金章经》和《禄库受生经》。一一一道众唱《解结歌》,高功拿解罪钱、解罪线解结。一.一一一笙管音乐中道众进灵堂分坐两侧。一道士说奠,每说奠一次,奏一段笙管音乐,共说奠三次,奏三段笙管音乐。大还贯毕。 小还贯由一名道士行仪。届时,孝子跪灵前,一道士在灵前念《五斗金章经》和《禄库受生经》。—唱《解结歌》,拿解罪钱和解罪线解结。 念《弥罗诰》或《救苦诰》。小还贯毕。 (14)起棺、送灵、辞灵起棺: 出殡时,移灵到大门外放凳上。灵旁桌上放米、面碟。道众在灵旁唱《五供养》(二)第二段(“香彩云· ·一")、《解结歌》,高功拿解罪钱、解罪线解结。 高功念《三阳施食》经文:“百千万劫罪,帝号尽消除。似火焚枯草,咸临福有余。玉皇赦罪天尊,玉皇赦罪天尊。"念最后一句时,高功用擀杖在棺木上敲两下,道众念《三阳施食》中的《元始天尊说升天得道真经》,同时把米、面撒在棺盖上。土工抬灵柩出发。起棺毕。 送灵: 在笙管音乐中,道众送灵到村口。送灵毕。道众返回。 送灵到村口后即进行辞灵仪式。先点香烧纸。之后土工抬灵,孝子牵着系于棺木上的绳子哭泣不放,返复几次后,土工抬灵前往墓地下葬。 (15)七日经 七日经有两种念法,一是从亡者去世之日起每七天请道士到坟地放一次小施食,即念一次小经。到第四十九天共念七次;另一种是从亡者去世之日起,看每七天的那一天是否遇“七",如果正好是初七、十七、二十七,便念七日经,如不遇七则不念。此仪小施食与前面所说丧事=日经小施食程式相同。 (16)百日经 亡者去世百日那天,请道士到坟地放小施食。 〔17)周年经 亡者去世一周年、二周年、三周年,都请道士到坟地放小施食。 查看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