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佳县城有一城隍庙(在今供水站位置),乡民每年都要请城隍出府巡察所辖地面,因城隍一 年出府三次,故又称“城隍三出府"。三次出府用意不同:春季,城隍于清明节出府巡察“捉鬼 抛撒饭食,施食饿鬼,捉拿游荡荒郊的孤魂野鬼,囚禁于城内,以免其危害百姓;秋季,城隍于7月15日出府“访鬼",专查屈死冤魂,当面受理申诉,断案伸冤,而后再将案卷移送东岳,让屈死冤魂早日受生转世;冬季,五谷归仓,农事完毕,城隍于10月1日“放鬼"出城,让鬼魂游荡散心。城隍神像用檀木刻成,四肢能活动,用气吹两耳,眼睛就会转动。即日中午,乡民用八人大轿抬着戴官帽、穿红袍的城隍神像走出城隍庙。城隍出府队伍顺次为:执锣者、举“迴避"、“肃静"牌者、唢呐吹打乐队、旌旗队、道教笙管乐队、十余名着武士服者、众和尚、抬城隍神像者、举日照者、抬食箩(食箩上放供品)者、抬箔箩(供沿途群众送香表)者、抬小米干饭、米汤者(饭食有时多达几十箩)。在唢呐、道教佛教笙管音乐及铁炮轰鸣声中,城隍出府队伍浩浩荡荡,从城隍庙顺街南行到西拐角,经楼院,转东拐角,再顺街向北到孤魂坛(在今石油公司位置)。孤魂坛实际是一孔小窑,此地因建有孤魂坛而得名。到孤魂坛后,道众放小施食,即念《三阳施食》中的部分经文,唱其中的部分经韵曲调。乡民烧香纸、撒饭食。之后,在笙管音乐、唢呐吹打乐中,城隍出府队伍返回城隍庙。城隍出府即告结束。(来源:《白云山道教音乐》)
查看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