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四月初八是白云山真武大帝神像开光日,被定为庙会。该庙会从初一起,至初八结束,共计8天,是白云山规模最大的一次庙会。在1963年前,此庙会期间只进行早晚课、迎供上供(在初四白天进行)、熏坛(在初四晚进行)、迎香表、迎钱粮、早朝等宗教活动。80年代,佳县民政局副局长董又舒要求庙会期间每天安排一次宗教活动,以增强宗教气氛,于是在原宗教活动基础上又增加了起经、上表、醮止,活动时间也作了相应的调整: (1) 熏坛 于四月初一晚饭后在正殿进行。其程式同打醮熏坛,不同之处是,农村打醮熏坛在经堂窑进行。 (2) 起经 于四月初二早晨在正殿举行。与农村打醮起经程式相同。不同之处是:不看起经时辰;念《早课经》全卷经文时没有农村打醮起经纠手在牒上画押的情节 (3) 上表 于四月初三早晨在正殿进行。其程式同农村打醮上表 不同之处是:唱《意旨前序》之后,只 一次联络员姓名。 (4) 醮止 在四月初四早晨进行。行仪时,道众先在正殿唱《道场圆满》。唱毕,一道士击小鼓,一道士击大钹,引众联络员前往鬼王堂,焚烧鬼王堂的吊挂。之后,道士唱《救苦诰》。醮止毕。 (5) 迎香表 旧时,头会、二会会长初四就把本会信士从各地捎来的香表用牲畜驮到白云山神路沟。初五早晨,道教笙管乐队到神路沟列队。道众唱《朝天地》第三段词(“天地三界一一")之后,在笙管音乐中把香表迎到正殿,活动即告结束。此仪现在仍在进行,只是所迎香表不是从各地信士手中集中到神路沟的,而是从庙上拿一些到神路沟,供行仪使用。 (6) 迎钱粮 迎钱粮是文化大革命前各庙会组织收布施时形成的一项活动。那时,收布施权分由各会行使:四月初一至初六早饭前由头会、二会收;初六早饭后交由六会收。初六早饭前,头会、二会将所收布施集中到“常住" “常住",即施舍饭食处。清末民初,常住设在藏经阁偏房;1940年前后,移至西湾五孔窑;现在到元辰殿石旗杆处集中。早饭后,头、二会各派一人端祖师神像和缘谱(空白账簿)。缘簿上盖一张红纸,上写头会、二会所收布施、香表数(即“钱粮"数)。道众与执事、仪仗队前往常住,在唢呐声、笙管音乐中将“钱粮"迎到正殿。道长把红纸上的布施数誊写在缘簿上,然后致词。之后,会长(现为联络员)答词。迎钱粮毕。应予说明的是,文化大革命后庙会组织己不复存在,各地的联络员已无收布施权,但此项活动仍在举行,只是缘簿上的收布施者不再写头会、二会,而写陕甘宁晋蒙各地信士,布施数额则按正殿所收布施数书写。 (7) 抽签 抽签是四月八庙会期间白云山道教为民向神请命,领取真武旨意的一项重要活动,在初六早饭后紧接着迎钱粮进行。为此活动,前一天就把正殿的签筒用红布包裹起来。迎钱粮结束后,众信士在正殿外跪等,联络员进正殿下跪,道长抽签旧时总共抽四签:夏田收成签、秋田收成签、人凵签、世事签(即社会签)。现在只抽两签,一为收成签,一为人口签。这些签是给整个北方抽的。之后道长还要分区域给各地抽收成和人口签。签全部抽完后,道长到正殿外向众信士宣布抽签结果,此项活动便告结束。 (8) 迎供、上供 旧时,四月初七举行早朝科仪,因此仪已失传多年,现在初七改为迎供、上供(1980年前,迎供、上供在初四举行),在上午进行。其程式见前。 (9) 观灯 观灯于四月初八晚在藏经阁前举行(遇重大节日或祈雨也行此仪)。此仪与“朝斗"及打醮观灯基本相同,不同处是不转九曜,而多设一座灯山。行仪时,法器奏《流水》。一道众唱《五供养》(二)第二段词(“香彩云一")。一一在《北斗经》、《真武经》、《晚课》、《三官经》中选念一本或三本,每念完一本经即唱一首大赞(在《真武赞》等十几首旋律相同的大赞中任选一首),吹一阵笙管音乐。一一在笙管音乐中,道众围绕经坛、灯山左污 转三圈,右转=圈,观灯即告结束。(来源:《白云山道教音乐》)
查看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