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关闭
关闭
关闭
关闭
关闭
关闭

打醮

打醮

打醮是白云山对道教斋醮科仪的俗称。“斋",汉代的《说文解字》解释为“戒洁也",指在祭祀活动前沐浴更衣,忌荤酒,忌房事,收心敛欲,专心致志,以示虔诚。醮,《说文解字》谓其有两个意义:一为冠娶,二为祭祀。道教继承并发展了醮的祭祀的一面,用以祈祷天地,祭祀神灵。南宋吕元素《道门定制》卷六引杜光庭语:“醮者,祭之别名也。"大约在唐宋时道教将斋与醮合而为一,统称 斋醮。打醮有阳事与阴事之分,阳事打醮称为清醮,阴事打醮称为幽醮。清醮意在祭祀神灵,祈祷 彰神灵解厄禳灾,却病延年,以求时来运转、幸福安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因此,又把清醮称作太平道醮或平安醮。幽醮意在通过转经、摆灯、游莲、破地狱、过桥、沐浴等仪式,达到施食饿鬼、超度亡魂 的目的。因此,又把幽醮称作济亡度幽醮。此外还有一种专为牛、羊、骡、马打的醮,叫做“牛王醮",意在祈神保佑六畜平安、兴旺。 白云山每遇重大节日即在庙上打醮,如20世纪80年代白云山百余尊神像开光,90年代元辰殿神像开光,四95年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都曾打平安大醮 打醮本是道教的一项科仪,当它与民俗活动结合后便成了民间的祭祀活动。白云山道士打醮的重点在农村。旧时佳县一年要打12个醮,其中平安大醮二处:一处是通镇、羊道渠、马家畔、陈家塢、薛家塢、迟家呱、王家川、贺家呱、大呱、小里旺、李厚、吕岩18村12坛脑);另一处是峪口、陈家呱、秦梁、小郭家畔、店镇、贺家沟、白家峁、高呱、木头峪、于家峁、合心塔、新舍窠、曹家呱等48村 这两处大醮都在九月九至腊月间择日进行。10个平安小醮是:屈家庄、张家庄、崔家畔、潘家畔、玉庄、小会六个村打一醮;郭家畔、紫圪堵坪、董家坪、张家沟、申庄则、尚家沟、刘百治、吕家沟8个村打一醮;朱家山、马家塢、小李家呱、下呱、高家沟、大李家呱、高起家呱、刘家沟、白龙庙、西陈家塢、张家堡则1 1个村打一醮;雷家老庄、阎家峁、阎家坪、曹家庄、拓家殓、秦家殓、桃园沟,关西峁、赵家坡、韭菜沟、史家沟、玉家沟、张家山等几十村打一个平安醮,一个牛王醮;前贺家沟、乔家枣坪、乔家老庄、乔家南山、乔家新庄、乔家寨、葫芦旦7村打一醮;任家畔、韩宏道、大页峰、小页峰、叨同圪塔、狮子崖等14村于正月初七至初十打一醮;南河底、陈家梁、木场湾、张西畔等村于正月初五至初七打一醮。大会坪于二月初二打一醮;谭家坪于正月初七至初九打一醮。打醮在每组各村轮流进行。现在除雷家老庄、阎家峁等村的清醮和牛王醮不再打外,其余各处打醮每年仍在举办。这里就通过农村平安大醮程序,介绍道教音乐的运用。 (1) 熏坛 农村打醮必先建坛场,即在一窑洞布置经堂,在院内搭一帐篷为天坛,±佥畔上设一鬼王堂。坛场建好后的第一件事便是熏坛。熏坛于打醮第一天晚饭后在经堂窑内进行,届时在经堂窑内点上沉香,将醋倒在燃烧的木炭上,意为清净坛场、涤荡尘秽,以便迎神请圣,开启法坛。其程式是:法器奏《流水》。一一.道众唱《诸品赞》经韵曲调《请诸神》。 念全本《晚坛功课经》。   在《诸品赞》经韵曲调《真武赞》等十几首大赞(白云山道教把《真武赞》、《老君赞》等十几首曲调相同的经韵统称为“大赞")中任选一首演唱。 唱《小赞》(一)。 奏慢板转流水、紧事笙管曲牌,如《西方赞》转《一句半》、《金堂裕》。 奏打击乐。熏坛结束。此仪虽名熏坛,但从所诵经韵来看,还包含迎请诸神的请圣科仪 (2) 起经 起经,亦名开坛,意为开启法坛,于打醮第二天凌晨择一吉祥时辰,在经堂窑内进行。其程式如下: 法器奏《流水》。 唱《诸品赞》经韵曲调《三清圣号广宣场》。 念《早坛功课经》全本经文(一般在天亮前念完)。与此同时,纠手到坛前在六道牒文上画押。一选唱《真武赞》等十几首大赞中的一首。 唱《小赞》(一)。起经结束。 (3) 出幡 起经结束后,紧接着便是出幡。其程式为: 鸣法鼓。通。 道众在经堂窑唱《迎銮接驾科书》中的《无上玉皇心印妙经》(以下唱、念的经韵曲调和经文,凡未标明出处者均属《迎銮接驾科书》)。高功法师在文牒上画符,画好即装人牒 唱《上香偈》。 念还文,每念一段法器即奏一遍《尾声》。念至“合行宣不",高功焚烧给玉华司九凤破秽大将军的文牒;念至“伏魔灵章,众当举扬",唱《早坛功课经》中的《净天地解秽咒》,同时高功端法水洒扫窑坛。一.一.上曲唱毕,仪仗队在慢板笙管音乐中从经堂院出发前往插幡地。仪仗队顺序为:洒水者、扫路者、提香纸篮者、燃放花炮者、打头锣者、打二锣者、执“回避"字牌者、执“肃静"字牌者、执事队(在白云山打醮时,有36人执36件硬执事,农村打醮执事多少根据条件而定)、彩旗队、执纸塔者、唢呐吹打乐队、道教笙管乐打击乐乐队、端神像者、端经书者、端香炉者、信士群众。 插幡地一般在村中选一平地,按东、南、西、北、中五方栽五根幡杆。幡杆上各插一小旗。中间幡杆较高,杆上挂幡。幡由一长幅红布做成,上写《弥罗诰》经文。幡杆前放一桌子,桌上设置=个神牌位,分别写:灵幡赦罪黄道大神;幡杆禁忌守御神员;五方五帝守幡使者。边上的四根幡杆上端用绳连结,每根绳上各挂一副吊纸,分别写:年消九厄、月消三灾、日增福寿、时保平安。 仪仗队到插幡地后,法器奏《流水》。 按照道教的说法,转幡能转祸为福,化恶为善。转幡时间可长可短。最后,在《千身佛》笙管音乐中,高功引仪仗队转至中间幡前。法器奏《尾声》。一一道众唱《灵幡赦罪天尊赞》、《朝天地》。 念经文“伏以金炉腾瑞"至“具有牒文谨当宣扬。高功宣读给风伯、雨师、雷公、电母的牒文。 高功念经文“以今玄坛肇起"至“与道合真" 一一法器奏《尾声》。一在打击乐声中,高功念“今辰启建法筵开"至“风吹仙佩下瑶坛"经文。一一在笙管音乐中仪仗队顺道前往做供品处祝厨(祝厨科仪见后)。祝厨结束后,在笙管音乐中仪仗队回经堂院。进经堂院时乐队转奏《千身佛》。道士进经堂后笙管音乐停止,高功念经文“向来召到玉女灵官"至“谨当三献“。——奏笙管曲牌《一声腔》(也有人称之为《一杆旗》)。一一法器奏《尾声》。念“伏以三杯为礼"至“谍文谨当言读"经文。 高功(或一道士)唱《意旨前序》,读打醮各村纠手及各户户主姓名,唱《意旨后序》,宣读给一 界四值功曹使者的牒文。  一道士用盘子端着牒封和开天符,道众在笙管音乐中从经堂到天坛一一法器奏《尾声》。 ——唱《朝天地》第三段词,同时烧三界四值功曹牒和开天符。一一奏流水笙管曲牌,道众去鬼王堂 音乐落,道众唱《诸品赞》经韵曲调之《0皈依》(六),同时烧纸。——在笙管音乐中道众返回经堂窑。出幡结束(一般是出幡结束后吃早饭)。 (4)祝厨 此仪于出幡中顺道进行。仪仗队在笙管音乐中行进到做供品处大门口,乐止,道众唱《早课》经韵曲   调之《中山神咒》。之后,到摆放供品的土神牌位处。高功诵读《迎銮接驾科书》经文“道香一炷"至“谨当 宣读"。一道士即宣读给九天云厨监斋使者的牒文并烧牒。一一法器奏《尾声》。祝厨毕。 (5)行香 行香在打醮第二天早饭后进行: 首先,道众在经堂窑唱《三阳施食》经韵曲调之《道筵海会赞》(一)。一.一在慢板笙管音乐中,道众到打醮所在村庄及附近村庄各庙烧香。每到一庙,即根据该庙所奉神灵,在《北斗经》、《三官经》、《早、晚课经》中选一相应的诰诵读(现在不管何庙,只在《弥罗诰》、《混元诰》、《上清诰》中任选一诰),同时焚烧疏文。之后,道众在笙管音乐中返回经堂。行香毕。 (6)讽经 行香返回经堂后,道众念、唱《早晚坛功课经》、《三官经》、《北斗经》、《真武经》。按时间多少,能讽几部算几部,如没时间,也可以不讽经 (7)摆灯 此仪在打醮第二天夜晚小施食之前进行。灯,是道教追求光明的教义思想的象征。唐末五代道士杜光庭在其编订的《太上黄篆斋仪》中云:“凡修斋行道,以烧香燃灯最为急务。香者,传心达信,上感真灵;灯者,破暗烛幽,下开泉夜。所以科云:烧香燃灯,上明诸天福堂,下照长夜地狱。苦魂滞魄,乘此光明,方得解脱。"按此,打醮中的摆灯意在用灯光照彻地狱幽暗,接引孤魂出离地狱,前赴经堂,闻经听法,享用法食,超度升天。其程式为: 道众先在经堂前唱《三阳施食》经韵曲调之《道筵海会赞》(一)。之后,在《流水》、《路径曲》等打击乐中前往村头点香烧纸,唱《招魂曲》。 念《三阳施食》经文:“香花请,香花召请,志一心召请各姓门中三代宗亲,并及此境他方有无二主十类五音男女孤魂等众,惟愿暂离阴境,光引亡魂,此 " 一路上将植物油浸过的麻纸灯芯点燃,摆放 夜今时来临法食会。 道众在笙管音乐中返回天坛, 道路两旁。灯摆到天蚣,此仪即告结束。摆灯说是到村头招孤魂,实际并不端孤魂牌,三个孤魂牌在打醮开始时已立于鬼王堂,上面分别写:追荐各姓门中三代宗亲;亲邻故友男女孤魂等众;有主无主(或有无二主)十方形魂等众。 (8)小施食 施食也称斛(丽胡)食,是道教度亡道场的主要科仪之一。此仪建斋醮祭炼道场,演斛食济幽法事。昔太极仙翁葛玄尝行此法,故又称“太极祭炼法"。《太极祭炼法》张逊序云:“太极祭炼内法,葛仙公祭鬼之法也。人生魂升而魄降,是其常也。其变也,则有魂魄不能升降而沦滞于昏冥之中,其饥渴之欲,幽暗之识,茫茫长夜无有已时,是以仙翁悯之,在法中有祭炼之道。所谓祭者,设饮食以破其饥渴也;所谓炼者,以精神开其幽暗也。至使沦滞之徒,释然如冰消冻解,以复其本真,则其法大矣。"至正丁亥二月望日,西蜀道士頤轩清虚子侯以正序云:“太极仙翁得灵宝之道于玄古三师,由是有祭鬼之科。炼度之法行于世,所谓一盂之饭可以饱万鬼。一道之符可以度万魂。其用简,其旨深,其济博,其功大。 一般认为施食科仪源于佛教故事:饿鬼焰口为解脱苦身,得生人间,请阿难设法会,向饿鬼各施一斛食,解除宿孽,阿难之功德福寿亦得以增长。道教将此故事衍变为施食饿鬼的科仪。施食也因此故事而俗名“放焰口"。施食有大小之分,念《三阳施食》中的部分经文称为“小施食",白云山俗称“念小经”。小施食于打醮第二天夜晚摆灯之后在经堂内进行,其程式为: 法器奏《流水》。.一一依次唱《三阳施食》经韵曲调(以下唱念的经韵除标明者外,均属《三阳施食》)《道筵海会赞》(一)、《十方大天尊赴施食会》、《太乙救苦大天尊赞》(一)、《三皈依》(三)(小施食唱此曲时,前面的念白省略)。 念《元始天尊说升天得道真经》。 唱《三宝赞》(一)、《玉皇大帝赞》(一)、《超度三界难》、《五供养》(二)。 轮番吹奏笙管曲牌和打击乐曲(约一小时)。一一唱《太平护国天尊赞》、《清凉甘露天尊赞》(二)。 念《太上洞玄灵宝救苦妙经》之 “太上洞玄灵宝救苦妙经"至“能消一切罪"经文。 唱《奉请十方天尊》(二)。——念方诸天尊"至“奉时而退"经文。一一奏笙管音乐(时间长短不限)。 唱《刀兵记》、《意旨前序》。 念打醮各村户主姓名。 唱《意旨后序》一念《三阳施食》“召请条"经文。——唱《施食》(三)、《施食》(四)、《施食》(二)、《解结歌》。 念“长乐天宫不夜春"至“不可思议功德"经文。 唱《报恩歌》(二)。 念《早课经》之《中堂赞》。 唱《天尊归天》。小施食毕。 (9)散花 散花作为道教科仪,其历史十分悠久,南朝宋时庐山道士陆修静(4%一477)在《洞玄灵宝斋说光烛戒罚灯祝愿仪》中就有描述神仙降临醮坛散花的情景:“皆驾飞云绿耕(p平),八景玉舆。从真人玉女手把花幡,前导凤歌,后从天钧,白鹤狮子,啸歌邕邕(y丽g拥),烧香散花,浮空而来。"(《藏选》第8册5%页)陆修静的《太上洞玄灵宝授度仪》中收有多首散花词。明《道藏》的《金篆斋三洞赞咏仪》中载有宋真宗所作五言散花词十首、七言散花词十首和宋徽宗所作五言散花词十首。宋代道士吕太古编纂的《道门通教必用集》也收有多种散花词,其中一首七言《古散花乐》十分有名。 从南北朝和宋代散花词反映的情况来看,那时的散花还只是道教其他科仪的一部分,夹杂在其他科仪中咏唱。真正独立的散花科仪大约形成于清代末年,主要流传于粤港地区,是一种内容为赞颂香花、解除冤结、施食饿鬼、超度亡灵的黄篆类斋醮科仪。行此仪时,在长条仪桌上陈列香花灯水果五供养以及花盘、米盘和古钱九枚,供高功法师行仪时使用。法师和众道士始终坐在长条仪桌两边诵唱《散花》经文。其经文由“反魂香赞"、“太乙赞"、“四颂花"、“万事休"、“叹人生"、“叹四季"、“散奇花"、“解冤结"等多段唱词组成。   从粤港散花情节中可以看出,白云山道教散花当源于此,是其中的一部分。只是白云山道教的散花词不像南北朝、宋时和清末粤港散花词那样典雅、优美。 白云山道教散花科仪在打醮大、小施食之后进行。陕北高寿老人去世,丧事常作为喜事办,在大施食或小施食之后也举行散花科仪,以取红火。《散花》唱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表演形式活跃,演唱随便,道士常即兴演唱,有时连道士之间的喜笑逗骂也作为唱词演唱。散花程式十分简单,只唱一首《散花》。名为散花,其实并不散真花,而是在蒸馍上插一假花代替。行仪时,炕上坐高功、表白等三名道士,地下凳子上坐两行道士,花从高功开始在道十中顺次传递。当花传至中间时即唱《散花》(一)或(二),一般传三圈正好唱完,此仪即告结束。 (10)上表 乐 “上表"亦称“进表"。我国汉代下级向上级陈述衷情的文书,分章、奏、表、驳议四种,“表"是其中之一。《灵宝玉鉴》云:“斋法之设,必有奏申关牒,悉如阳世之官府者。以事人之道事天地神衹   (qi奇)也。"按此,上表是道教用人间官府施行文书的形式来对待天地神衹,与神沟通的仪式。行仪道士将人的愿望和要求通过上表,申奏神灵,以达消灾免难、赐福保安的目的。 同为道教,道派不同、区域不同、风俗习惯不同,上表科仪内容也有差异。全真道行“上大表荡秽科仪"。该科仪中有高功说文、焚荡秽牒文的内容,此外,高功法师还要仗剑、步禁坛罡、荡秽敕四隅、步九风破秽罡,然后焚香宣召值日受事功曹通传表奏,护送表文,登金门,步玉堂,天开黄道,飞腾霄汉。正一道的进表科仪则由启坛、请圣、拜表三部分组成。启坛:高功法师与道众人坛烧香、跪奏祝告,将斋坛幻化为瑶坛仙境,点坛灯,鸣金玉之声,然后洒水净坛。拜表:法师与道众请三师降临,高功默念“薰表咒",祭祀司表仙官,劳仙官递送表文于天廷,然后法师画符封表,行礼焚表,踏罡步斗,以元神飞升天廷默念表文,禀告天神。 白云山道教上表于打醮第三天凌晨在经堂进行,内容与上述进表科仪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小区别。其程式为: 法器奏《流水》。 高功念《迎銮接驾科书》经文“内有霹雳"至“与醮主上香"(以下唱、念的经文未标明经卷名称者均属《迎銮接驾科书》)。 笙管奏慢板曲牌,高功、纠手等人上香。上香毕,法器奏《尾声》。 唱《宝座临金殿》、《上表科咒》。 念“与道合真"至“稽首顿首朝奏焚香"经文。一一一唱《意旨前序》。一一念打醮各村纠手姓名。一一一唱《意旨后序》。 念“虔诚上启"至“具有表文,谨当宣读"经文(念此段经文时,每隔几句即奏打击乐《尾声》)。一一一唱《意旨前序》。——念打醮各村户主姓名。 唱《意旨后序》。一一一表白道士念“等因臣领词虔切"至“稽首顿首端拜"经文。 高功法师念“恭惟太上开天执符"至“金阙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经文。一一一表白道士念 “恭望天慈"至“表上以闻"经文。 高功念“关文批符之令" 一一一表白道士念“关文"。一一在笙管音乐中道众到天坛(白云山庙上打醮时,天坛在正殿院香炉处),唱《朝天地》第=段词(“天地二界  ")一一一笙管音乐中道众到鬼王堂,唱《三皈依》(一)。 、“天尊曰:仇人冰泮(pdn判)”至 一去一来,无挂无碍"经文。一一一道众在笙管音乐中返回经堂。上表结束。 (11)讽《皇经》 《皇经》,全称《高上玉皇本行集经》,是道教斋醮科仪所诵经卷中最主要的一部。全书共上、中、下三卷。该经《序》谓:玉皇至尊至贵、法力无边,能使日月潜行、五岳移位。上圣奉之以致神,高尊掌之以致真,五岳从之以得灵,天子得之以治国。对于该经的功用,《序》中云:若诸天道一切天人或有能闻是经者,五衰之相,永得灭除,转增天福;若诸人道王臣兆庶能闻是经者,即得人天长寿之乐身,或灭度及得脱壳尸解之道;若诸魔道一切诸魔或有能闻是经者,则安处天宫,争战之苦各得休息;诸地狱道一切众生能闻是经者,则离地狱苦,得净土乐等。白云山道教打醮之所以诵读《皇经》,就是因为按道教的信仰,该经功用重大、威力无穷。   讽《皇经》在打醮第三天凌晨上表结束后进行。讽者背也。道众要在天亮前讽诵木鱼经全本 《皇经》。 (12)拜《皇忏》 拜《皇忏》在打醮第。天早晨讽《皇经》之后接着进行。其程式与白云山九月初九拜《皇忏》完全相同。不同处是,农村打醮拜《皇忏》在经堂窑内进行,而白云山九月九拜《皇忏》则因经堂设在正殿而在正殿进行 (13)行香 这次行香是打醮的第二次行香,其程式与前次行香完全相同,在打醮第三天早饭后进行。 (14)圈村 圈村在打醮第三天下午进行。此仪较为简单,届时笙管奏流水曲牌,道众引导仪仗队绕村一周即可。 (15)观灯 观灯于打醮第。天夜晚在天坛前进行,程式同朝斗,但不转九曜,只是围绕天坛转。行此仪时,在《早课经》、《北斗经》、《十一曜经》、《真武经》、《龙王经》等五部经中选三部诵读。以前多念《北斗经》、《真武经》、《龙王经》(或《十一曜经》),现在念《北斗经》、《真武经》和《早坛功课经》。 (16) 上十供 此仪于打醮第四天早晨在经堂内进行,其程式为: 唢呐吹打乐队从厨房迎供品到经堂。法器奏《流水》。一一一.一在慢板笙管音乐中高功上香。上香毕,法器奏《尾声》。一一道众唱《迎銮接驾科书》经韵曲调之《十供养》(笙管乐也奏此曲旋律),每唱一段词笙管乐队即奏一首慢板曲牌,同时高功上供品。第十段词唱完后,笙管乐队吹奏《金堂裕》,高功韵读《迎銮接驾科书》经文“供献已毕,同发欢喜,法众虔诚,真经供养"。道众齐读“一切因缘进供为先"至“不可思议功德"经文。上十供毕。 (17) 放赦 放赦是道教打醮中的一种木偶舞蹈。“赦"即“赦书",指玉帝赦免人间罪恶、赐福消灾的文书。因赦书是从数百米高的山顶顺绳放到山下,故称“放赦"。此仪在打醮第四天中午进行。行仪前,道教笙管乐队吹奏慢板曲牌,引导仪仗队从经堂前往山下神坛前待命。此前先在村外山上搭一木架将一条长绳的一头系在木架上,另一头系在山根底的固定物上。再做14个约一米高的木偶人,它们是:4个乘马的年、月、日、时四值功曹;手执各式法宝的八洞神仙;身穿彩衣的报子;骑着仙鹤、身背赦书的老寿星南极仙翁。他们都是下凡传达玉帝旨意的神仙。木偶人下部固定一个瓷瓶嘴,腿上吊一装满土的小篮及一挂鞭炮、一条艾辫。将木偶人身上的瓷瓶嘴套人山顶的绳头。放赦时, 占燃木偶人身上的鞭炮和艾辫,让木偶人顺绳下滑。操纵者拉着绳子一紧一松,或摆动绳子,使木偶人停停滑滑、左右摇摆,在艾辫燃烧散发的烟雾中腾云驾雾、飘摇而下。道众吹奏流水笙管曲牌以示欢迎,并在笙管音乐中将赦神迎往神棚。赦神分十次放:四值功曹一次放一个;八仙一次放两个;报子和南极山翁各放一次。在最后一个赦神南极仙翁放下后,高功接过赦书在慢板笙管音乐中参拜赦神,之后坐于法坛之上。道众唱《三阳施食》经韵曲调之《玉皇大帝赞》(一)“上帝端坐玉清宫"至“恢莫玉皇大天尊"唱词,一一接唱《玉皇大帝赞》(二)。一法器奏《尾声》。 高功宣读道众唱《晚课》经韵曲调《小赞》(二),同时高功向群众撒枣、麦麸、十草节、小硬念《混元诰》。放赦结束 。 (18)扬幡 此仪在打醮第四天下午放赦之后进行。扬幡科仪古已有之。南宋金允中编《上清灵宝大法》卷25 “扬幡仪"称:“先于扬幡处,设立香案一只。法师同斋官上香。"对于此仪的目的,《上清灵宝大法》云:“以长竿悬于坛下,任风吹扬。十方幽魂,睹此灵幡,一念皈依,则夙生罪障,应时消灭,以至尘劳大罪,皆得原除,上生南宫,地狱开泰,死魂更生。"按道教的说法,孤魂饿鬼看到随风飘扬的灵幡,便可脱离地狱,超度更生。这也正是扬幡之名的来由。扬幡科仪十分简单,有“祝告"、“揭幡 和“举灵幡赦罪天尊"等三部分。白云山道教打醮扬幡更为简单: 放赦结束后,道教乐队吹奏慢板笙管曲牌,引导仪仗队前往幡底转幡,转至中间幡底唱《三阳施食》经韵曲调《施食》(四)。 念《救苦诰》。扬幡毕。 (19)转九曲 转九曲源于明代神话小说《封神演义》。据该书载:三仙岛的三位仙姑云霄、琼霄、碧霄为给兄长赵公明报仇,与菡芝仙、彩云仙子一同下山离岛,摆下九曲黄河阵与姜子牙斗法,乱拿阐教门徒。元始天尊、太上老君下山救徒,大破黄河阵,三霄相继丧命。道教徒为了纪念教祖的丰功伟绩,用灯摆成九曲阵。白云山道教将其作为科仪活动的一部分用于打醮。九曲用365根杆按九曲图栽成,象征一年365天。杆高3尺许,杆距、行距皆为5尺,杆与杆上端用绳子串联,围成曲折的走道。每根杆上装一盏灯,灯台用硬纸片做成,用钉子钉在杆上端,纸片上放一灯瓜,灯瓜有用瓷烧的,也有用山药挖制的。灯瓜内放灯芯和植物油。灯用五色纸糊成的灯罩罩着。 九曲中有九个曲曲折折的阵,每一阵为一曲,故名九曲。九曲中有五个曲走向与出人口一致,称立曲;有四个曲是左右走向,称平曲。曲口分别设置天、地、日、月、金、木、水、火、土九星君牌位。 转九曲在打醮第四天夜晚进行。其程式为: 道众与群众在九曲门前列队。法器奏《流水》。 道众唱《诸品赞》经韵曲调《吊挂》(一)一一一道众引导群众在九曲外围转三圈,转第一圈时唱《上元赞》,转第二圈时唱《中元赞》,转第   三圈时唱《下元赞》。一一笙管乐队奏流水曲牌《千身佛》,引领群众进人九曲门转九曲。转到中心,求儿女者将“老杆灯"周围的小灯偷走,捧回家,点至天明,意为“偷儿女"。之后将灯收好,待来年送回原处。转出来后,在九曲门外唱《意旨前序》,念打醮各村纠手和户主姓名,唱《意旨后序》。 宣读并焚烧给三步追魂使者、溟泠(ming I()g明灵)黄道大神的文牒。转九曲完毕。 (20)摆灯 摆灯紧接着转九曲进行。此仪与小施食之前的摆灯一样,意为招孤魂前赴经堂,闻经听法,早日超升。道众先在九曲门外唱《诸品赞》经韵曲调《招魂曲》。 今《三阳施食》经文:“香花请,香花召请,志一心召请各姓门中三代宗亲,并及此境他方有无二主十类五音男女孤魂等众,惟愿暂离阴境,光引亡魂此夜今时来临法食会。"一一在笙管音乐中,道众引导仪仗队及群众从九曲门起摆灯至鬼王堂。摆灯毕。 (21)大施食 此仪于打醮第四天夜晚摆灯结束后在经堂窑中进行。因该科仪顺次念《三阳施食》全卷经文,故又称“念大经"。行此仪时,有些经韵曲调边舞边唱,称作“舞施食"。舞施食的经韵曲调有《三大天尊来临法食会》、《三宝赞》、《赦亡灵》、《太平护国天尊赞》、《清凉甘露天尊赞》(一)、《奉请十方天尊》(一)、《三清赞》、《大五供养》、《小五供养》。 大施食程式如下: 法器奏《流水》。 道众唱《三教圣人赞》、《忏悔消灾》、《十方大天尊赴施食会》。一.一奏笙管曲牌《千身佛》。一一一法器奏《流水》。 念经文。 唱《三大天尊来临法食会》、《超度亡 法器奏《流水》。 :“开坛演教天尊。 唱《太乙救苦大天尊赞》(三)、《三皈依》 念经文。 唱《步虚》、《太乙救苦大天尊赞》(四)。 念木鱼经《元始天尊说升天得道真经》经文。 唱《三宝赞》(一)、《玉皇大帝赞》(一)、《超度三界难》、《五供养》(二)、《赦亡灵》〈一)或(二)。 吹奏慢板笙管曲牌0一2小时)。 法器奏《流水》。 唱《太平护国天尊赞》。 念经文。 唱《清凉甘露天尊赞》(一)、《三清赞》。 念木鱼经《太上洞玄灵宝救苦妙经》。 唱《奉请十方天尊》(一)、《报恩歌》(一)。 念经文“道言十方诸天尊"至 “稽首天尊,奉辞而退"。 吹奏慢板笙管曲牌(时间可长可短)。 唱《酆都咒》(二)、《刀兵意旨前序》。 念打醮各村户主姓名。一一唱《意旨后序》、《三皈依》(四)、《朝太、“夫三皈依者"至“青玄上帝"经文。 唱《小五供养》。 念经文“百千万劫罪" 至“沉魂滞魄男女孤魂等众,惟愿承此三宝礼、三宝慈尊,此夜今时来临法食会 唱《施食》乐 (一)、《施食》(三)、《施食》(四)、《施食》(二)、《解结歌》、《天尊归天》。大施食华。  (22)醮止 醮止,顾名思义,是打醮终止的意思,在打醮第五天早晨进行。先是道众在经堂窑唱《道场圆满》。之后,一道士击小鼓,另一道士击大钹,与唢呐吹打乐班引纠手到鬼王堂。道士念《救苦诰》。念毕,纠手收拾鬼王堂设置的吊挂,大家一同前往幡底,连同幡底的吊纸一起焚烧。同时,道士念 《弥罗诰》。念毕,收幡。醮止毕。打醮结束。(来源:《白云山道教音乐》)

查看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