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武大殿乐楼次间骑马雀替“双鸡、凤凰牡丹” 清 高1.08米,宽0.9米 雀替是中国传统建筑中,位于柱头与梁枋交搭处用于承托的构件,一般为对称形式附于柱的两侧。另有一种在两柱之间,两雀替对接起来,称“骑马雀替”。雕刻题材以“飞禽花卉”、“卷草龙凤”为主。雕刻工艺主要是浮雕、镂空雕。在白云观真武大殿的前殿有四个雀替,正背两面彩画八幅人物故事图,形式非常独特,对研究陕北古代建筑与绘画,有着较高的价值。
真武大殿乐楼明代间“龙穿牡丹” 清 高1.07米,宽0.93米 雀替是中国传统建筑中,位于柱头与梁枋交搭处用于承托的构件,一般为对称形式附于柱的两侧。另有一种在两柱之间,两雀替对接起来,称“骑马雀替”。雕刻题材以“飞禽花卉”、“卷草龙凤”为主。雕刻工艺主要是浮雕、镂空雕。在白云观真武大殿的前殿有四个雀替,正背两面彩画八幅人物故事图,形式非常独特,对研究陕北古代建筑与绘画,有着较高的价值。(来源:《白云观古代建筑》)
真武大殿乐楼透雕“双狮戏球” 清 高0.36米,宽0.5米 栱眼壁、垫板均属于檐下雕刻。在两斗栱中间的额垫板(檐垫板)进行雕刻的称为栱眼壁木雕;垫板木雕是在大小额枋之间的雕刻。技法多为彩画镂空雕,题材主要为“暗八仙”、“花卉飞禽”、“二龙戏珠”、“双牛望月”等。(来源:《白云观古代建筑》)
真武大殿乐楼透雕“双龙捧寿” 清 高0.36米,宽0.5米 栱眼壁、垫板均属于檐下雕刻。在两斗栱中间的额垫板(檐垫板)进行雕刻的称为栱眼壁木雕;垫板木雕是在大小额枋之间的雕刻。技法多为彩画镂空雕,题材主要为“暗八仙”、“花卉飞禽”、“二龙戏珠”、“双牛望月”等。(来源:《白云观古代建筑》)
真武大殿乐楼透雕“双龙戏珠” 清 高0.36米,宽0.5米 栱眼壁、垫板均属于檐下雕刻。在两斗栱中间的额垫板(檐垫板)进行雕刻的称为栱眼壁木雕;垫板木雕是在大小额枋之间的雕刻。技法多为彩画镂空雕,题材主要为“暗八仙”、“花卉飞禽”、“二龙戏珠”、“双牛望月”等。(来源:《白云观古代建筑》)
真武大殿乐楼透雕“双牛” 清 高0.36米,宽0.5米 栱眼壁、垫板均属于檐下雕刻。在两斗栱中间的额垫板(檐垫板)进行雕刻的称为栱眼壁木雕;垫板木雕是在大小额枋之间的雕刻。技法多为彩画镂空雕,题材主要为“暗八仙”、“花卉飞禽”、“二龙戏珠”、“双牛望月”等。(来源:《白云观古代建筑》)
真武大殿乐楼透雕“双凤朝阳” 清 高0.36米,宽0.5米 栱眼壁、垫板均属于檐下雕刻。在两斗栱中间的额垫板(檐垫板)进行雕刻的称为栱眼壁木雕;垫板木雕是在大小额枋之间的雕刻。技法多为彩画镂空雕,题材主要为“暗八仙”、“花卉飞禽”、“二龙戏珠”、“双牛望月”等。(来源:《白云观古代建筑》)
真武大殿乐楼透雕“花卉” 清 高0.36米,宽0.5米 栱眼壁、垫板均属于檐下雕刻。在两斗栱中间的额垫板(檐垫板)进行雕刻的称为栱眼壁木雕;垫板木雕是在大小额枋之间的雕刻。技法多为彩画镂空雕,题材主要为“暗八仙”、“花卉飞禽”、“二龙戏珠”、“双牛望月”等。(来源:《白云观古代建筑》)
真武大殿乐楼透雕“锦鸡牡丹” 清 高0.36米,宽0.5米 栱眼壁、垫板均属于檐下雕刻。在两斗栱中间的额垫板(檐垫板)进行雕刻的称为栱眼壁木雕;垫板木雕是在大小额枋之间的雕刻。技法多为彩画镂空雕,题材主要为“暗八仙”、“花卉飞禽”、“二龙戏珠”、“双牛望月”等。(来源:《白云观古代建筑》)
真武大殿乐楼透雕“牡丹” 清 高0.2米,宽0.5米 栱眼壁、垫板均属于檐下雕刻。在两斗栱中间的额垫板(檐垫板)进行雕刻的称为栱眼壁木雕;垫板木雕是在大小额枋之间的雕刻。技法多为彩画镂空雕,题材主要为“暗八仙”、“花卉飞禽”、“二龙戏珠”、“双牛望月”等。(来源:《白云观古代建筑》)
真武大殿乐楼透雕“石榴” 清 高0.2米,宽0.5米 栱眼壁、垫板均属于檐下雕刻。在两斗栱中间的额垫板(檐垫板)进行雕刻的称为栱眼壁木雕;垫板木雕是在大小额枋之间的雕刻。技法多为彩画镂空雕,题材主要为“暗八仙”、“花卉飞禽”、“二龙戏珠”、“双牛望月”等。(来源:《白云观古代建筑》)
真武大殿乐楼透雕“佛手” 清 高0.2米,宽0.5米 栱眼壁、垫板均属于檐下雕刻。在两斗栱中间的额垫板(檐垫板)进行雕刻的称为栱眼壁木雕;垫板木雕是在大小额枋之间的雕刻。技法多为彩画镂空雕,题材主要为“暗八仙”、“花卉飞禽”、“二龙戏珠”、“双牛望月”等。(来源:《白云观古代建筑》)
真武大殿乐楼透雕“莲花” 清 高0.2米,宽0.5米 栱眼壁、垫板均属于檐下雕刻。在两斗栱中间的额垫板(檐垫板)进行雕刻的称为栱眼壁木雕;垫板木雕是在大小额枋之间的雕刻。技法多为彩画镂空雕,题材主要为“暗八仙”、“花卉飞禽”、“二龙戏珠”、“双牛望月”等。(来源:《白云观古代建筑》)
真武大殿乐楼透雕“鹭鸶探莲” 清 高0.2米,宽0.5米 栱眼壁、垫板均属于檐下雕刻。在两斗栱中间的额垫板(檐垫板)进行雕刻的称为栱眼壁木雕;垫板木雕是在大小额枋之间的雕刻。技法多为彩画镂空雕,题材主要为“暗八仙”、“花卉飞禽”、“二龙戏珠”、“双牛望月”等。(来源:《白云观古代建筑》)
真武大殿乐楼透雕“双雀” 清 高0.2米,宽0.5米 栱眼壁、垫板均属于檐下雕刻。在两斗栱中间的额垫板(檐垫板)进行雕刻的称为栱眼壁木雕;垫板木雕是在大小额枋之间的雕刻。技法多为彩画镂空雕,题材主要为“暗八仙”、“花卉飞禽”、“二龙戏珠”、“双牛望月”等。(来源:《白云观古代建筑》)
真武大殿乐楼透雕“仙桃” 清 高0.2米,宽0.5米 栱眼壁、垫板均属于檐下雕刻。在两斗栱中间的额垫板(檐垫板)进行雕刻的称为栱眼壁木雕;垫板木雕是在大小额枋之间的雕刻。技法多为彩画镂空雕,题材主要为“暗八仙”、“花卉飞禽”、“二龙戏珠”、“双牛望月”等。(来源:《白云观古代建筑》)
真武大殿乐楼透雕“凤凰牡丹” 清 高0.2米,宽0.5米 栱眼壁、垫板均属于檐下雕刻。在两斗栱中间的额垫板(檐垫板)进行雕刻的称为栱眼壁木雕;垫板木雕是在大小额枋之间的雕刻。技法多为彩画镂空雕,题材主要为“暗八仙”、“花卉飞禽”、“二龙戏珠”、“双牛望月”等。(来源:《白云观古代建筑》)
东壁“金声” 清 太师壁一般安装在堂屋明代间金柱之间,前后都留有宽阔的空间,供人们通行。也有的太师壁布满整个开间,然后在壁的两侧靠墙各开一小门,供人出入。它的制做形式通常采用隔扇式,上面的隔心部分安装薄木板,板上雕刻花卉或书法诗文,有的雕饰龙凤图案,高雅别致。白云观真武大殿乐楼太师壁,集雕刻、绘画、书法于一体,有较高的艺术成就。(来源:《白云观古代建筑》)
“三狮戏球” 清 高0.13米,宽0.5米 太师壁一般安装在堂屋明代间金柱之间,前后都留有宽阔的空间,供人们通行。也有的太师壁布满整个开间,然后在壁的两侧靠墙各开一小门,供人出入。它的制做形式通常采用隔扇式,上面的隔心部分安装薄木板,板上雕刻花卉或书法诗文,有的雕饰龙凤图案,高雅别致。白云观真武大殿乐楼太师壁,集雕刻、绘画、书法于一体,有较高的艺术成就。(来源:《白云观古代建筑》)
“鹭鸶探莲” 清 高0.13米,宽0.5米 太师壁一般安装在堂屋明代间金柱之间,前后都留有宽阔的空间,供人们通行。也有的太师壁布满整个开间,然后在壁的两侧靠墙各开一小门,供人出入。它的制做形式通常采用隔扇式,上面的隔心部分安装薄木板,板上雕刻花卉或书法诗文,有的雕饰龙凤图案,高雅别致。白云观真武大殿乐楼太师壁,集雕刻、绘画、书法于一体,有较高的艺术成就。(来源:《白云观古代建筑》)
“双龙戏珠” 清 高0.13米,宽0.5米 太师壁一般安装在堂屋明代间金柱之间,前后都留有宽阔的空间,供人们通行。也有的太师壁布满整个开间,然后在壁的两侧靠墙各开一小门,供人出入。它的制做形式通常采用隔扇式,上面的隔心部分安装薄木板,板上雕刻花卉或书法诗文,有的雕饰龙凤图案,高雅别致。白云观真武大殿乐楼太师壁,集雕刻、绘画、书法于一体,有较高的艺术成就。(来源:《白云观古代建筑》)
西壁“玉振” 清 太师壁一般安装在堂屋明代间金柱之间,前后都留有宽阔的空间,供人们通行。也有的太师壁布满整个开间,然后在壁的两侧靠墙各开一小门,供人出入。它的制做形式通常采用隔扇式,上面的隔心部分安装薄木板,板上雕刻花卉或书法诗文,有的雕饰龙凤图案,高雅别致。白云观真武大殿乐楼太师壁,集雕刻、绘画、书法于一体,有较高的艺术成就。(来源:《白云观古代建筑》)
“蝶恋花” 清 高0.3米,宽0.5米 太师壁一般安装在堂屋明代间金柱之间,前后都留有宽阔的空间,供人们通行。也有的太师壁布满整个开间,然后在壁的两侧靠墙各开一小门,供人出入。它的制做形式通常采用隔扇式,上面的隔心部分安装薄木板,板上雕刻花卉或书法诗文,有的雕饰龙凤图案,高雅别致。白云观真武大殿乐楼太师壁,集雕刻、绘画、书法于一体,有较高的艺术成就。(来源:《白云观古代建筑》)
“四龙捧圣” 清 高0.3米,宽0.5米 太师壁一般安装在堂屋明代间金柱之间,前后都留有宽阔的空间,供人们通行。也有的太师壁布满整个开间,然后在壁的两侧靠墙各开一小门,供人出入。它的制做形式通常采用隔扇式,上面的隔心部分安装薄木板,板上雕刻花卉或书法诗文,有的雕饰龙凤图案,高雅别致。白云观真武大殿乐楼太师壁,集雕刻、绘画、书法于一体,有较高的艺术成就。(来源:《白云观古代建筑》)
隔扇全景 清 太师壁一般安装在堂屋明代间金柱之间,前后都留有宽阔的空间,供人们通行。也有的太师壁布满整个开间,然后在壁的两侧靠墙各开一小门,供人出入。它的制做形式通常采用隔扇式,上面的隔心部分安装薄木板,板上雕刻花卉或书法诗文,有的雕饰龙凤图案,高雅别致。白云观真武大殿乐楼太师壁,集雕刻、绘画、书法于一体,有较高的艺术成就。(来源:《白云观古代建筑》)
隔扇一“持荷童子” 清 高1.43米,宽0.72米 太师壁一般安装在堂屋明代间金柱之间,前后都留有宽阔的空间,供人们通行。也有的太师壁布满整个开间,然后在壁的两侧靠墙各开一小门,供人出入。它的制做形式通常采用隔扇式,上面的隔心部分安装薄木板,板上雕刻花卉或书法诗文,有的雕饰龙凤图案,高雅别致。白云观真武大殿乐楼太师壁,集雕刻、绘画、书法于一体,有较高的艺术成就。(来源:《白云观古代建筑》)
隔扇二“龙穿牡丹” 清 高1.43米,宽0.72米 太师壁一般安装在堂屋明代间金柱之间,前后都留有宽阔的空间,供人们通行。也有的太师壁布满整个开间,然后在壁的两侧靠墙各开一小门,供人出入。它的制做形式通常采用隔扇式,上面的隔心部分安装薄木板,板上雕刻花卉或书法诗文,有的雕饰龙凤图案,高雅别致。白云观真武大殿乐楼太师壁,集雕刻、绘画、书法于一体,有较高的艺术成就。(来源:《白云观古代建筑》)
隔扇二“锦鸡牡丹” 清 高1.43米,宽0.72米 太师壁一般安装在堂屋明代间金柱之间,前后都留有宽阔的空间,供人们通行。也有的太师壁布满整个开间,然后在壁的两侧靠墙各开一小门,供人出入。它的制做形式通常采用隔扇式,上面的隔心部分安装薄木板,板上雕刻花卉或书法诗文,有的雕饰龙凤图案,高雅别致。白云观真武大殿乐楼太师壁,集雕刻、绘画、书法于一体,有较高的艺术成就。(来源:《白云观古代建筑》)
隔扇二“螭龙” 清 高1.43米,宽0.72米 太师壁一般安装在堂屋明代间金柱之间,前后都留有宽阔的空间,供人们通行。也有的太师壁布满整个开间,然后在壁的两侧靠墙各开一小门,供人出入。它的制做形式通常采用隔扇式,上面的隔心部分安装薄木板,板上雕刻花卉或书法诗文,有的雕饰龙凤图案,高雅别致。白云观真武大殿乐楼太师壁,集雕刻、绘画、书法于一体,有较高的艺术成就。(来源:《白云观古代建筑》)
左侧“持荷童子” 清 高0.3米,宽0.13米 太师壁一般安装在堂屋明代间金柱之间,前后都留有宽阔的空间,供人们通行。也有的太师壁布满整个开间,然后在壁的两侧靠墙各开一小门,供人出入。它的制做形式通常采用隔扇式,上面的隔心部分安装薄木板,板上雕刻花卉或书法诗文,有的雕饰龙凤图案,高雅别致。白云观真武大殿乐楼太师壁,集雕刻、绘画、书法于一体,有较高的艺术成就。(来源:《白云观古代建筑》)
右侧“持荷童子” 清 高0.3米,宽0.13米 太师壁一般安装在堂屋明代间金柱之间,前后都留有宽阔的空间,供人们通行。也有的太师壁布满整个开间,然后在壁的两侧靠墙各开一小门,供人出入。它的制做形式通常采用隔扇式,上面的隔心部分安装薄木板,板上雕刻花卉或书法诗文,有的雕饰龙凤图案,高雅别致。白云观真武大殿乐楼太师壁,集雕刻、绘画、书法于一体,有较高的艺术成就。(来源:《白云观古代建筑》)
正壁“韵叶钧天” 清 太师壁一般安装在堂屋明代间金柱之间,前后都留有宽阔的空间,供人们通行。也有的太师壁布满整个开间,然后在壁的两侧靠墙各开一小门,供人出入。它的制做形式通常采用隔扇式,上面的隔心部分安装薄木板,板上雕刻花卉或书法诗文,有的雕饰龙凤图案,高雅别致。白云观真武大殿乐楼太师壁,集雕刻、绘画、书法于一体,有较高的艺术成就。(来源:《白云观古代建筑》)
“和合二仙” 清 高0.34米,宽0.56米 太师壁一般安装在堂屋明代间金柱之间,前后都留有宽阔的空间,供人们通行。也有的太师壁布满整个开间,然后在壁的两侧靠墙各开一小门,供人出入。它的制做形式通常采用隔扇式,上面的隔心部分安装薄木板,板上雕刻花卉或书法诗文,有的雕饰龙凤图案,高雅别致。白云观真武大殿乐楼太师壁,集雕刻、绘画、书法于一体,有较高的艺术成就。(来源:《白云观古代建筑》)
八仙之“张果老、汉钟离” 清 高0.34米,宽0.56米 太师壁一般安装在堂屋明代间金柱之间,前后都留有宽阔的空间,供人们通行。也有的太师壁布满整个开间,然后在壁的两侧靠墙各开一小门,供人出入。它的制做形式通常采用隔扇式,上面的隔心部分安装薄木板,板上雕刻花卉或书法诗文,有的雕饰龙凤图案,高雅别致。白云观真武大殿乐楼太师壁,集雕刻、绘画、书法于一体,有较高的艺术成就。(来源:《白云观古代建筑》)
八仙之“蓝采和、曹国舅” 清 高0.34米,宽0.56米 太师壁一般安装在堂屋明代间金柱之间,前后都留有宽阔的空间,供人们通行。也有的太师壁布满整个开间,然后在壁的两侧靠墙各开一小门,供人出入。它的制做形式通常采用隔扇式,上面的隔心部分安装薄木板,板上雕刻花卉或书法诗文,有的雕饰龙凤图案,高雅别致。白云观真武大殿乐楼太师壁,集雕刻、绘画、书法于一体,有较高的艺术成就。(来源:《白云观古代建筑》)
八仙之“何仙姑、铁拐李” 清 高0.34米,宽0.56米 太师壁一般安装在堂屋明代间金柱之间,前后都留有宽阔的空间,供人们通行。也有的太师壁布满整个开间,然后在壁的两侧靠墙各开一小门,供人出入。它的制做形式通常采用隔扇式,上面的隔心部分安装薄木板,板上雕刻花卉或书法诗文,有的雕饰龙凤图案,高雅别致。白云观真武大殿乐楼太师壁,集雕刻、绘画、书法于一体,有较高的艺术成就。(来源:《白云观古代建筑》)
八仙之“吕洞宾、韩湘子” 清 高0.34米,宽0.56米 太师壁一般安装在堂屋明代间金柱之间,前后都留有宽阔的空间,供人们通行。也有的太师壁布满整个开间,然后在壁的两侧靠墙各开一小门,供人出入。它的制做形式通常采用隔扇式,上面的隔心部分安装薄木板,板上雕刻花卉或书法诗文,有的雕饰龙凤图案,高雅别致。白云观真武大殿乐楼太师壁,集雕刻、绘画、书法于一体,有较高的艺术成就。(来源:《白云观古代建筑》)
真武大殿乐楼角科斗栱 清 斗栱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以榫卯结构交错叠加而成的承托构件,处于柱顶、额枋、屋顶之间,是立柱与梁架之间的关节。分外檐斗栱与内檐斗栱。外檐斗栱有平身科、柱头科、角科、镏金斗栱等;内檐斗栱又有品字科、隔架科斗栱等。雕刻采用浮雕。穿插枋、昂头多雕刻成龙头、象头,形象生动。(来源:《白云观古代建筑》)
真武大殿乐楼平身科斗栱 清 高0.5米,宽1.1米 斗栱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以榫卯结构交错叠加而成的承托构件,处于柱顶、额枋、屋顶之间,是立柱与梁架之间的关节。分外檐斗栱与内檐斗栱。外檐斗栱有平身科、柱头科、角科、镏金斗栱等;内檐斗栱又有品字科、隔架科斗栱等。雕刻采用浮雕。穿插枋、昂头多雕刻成龙头、象头,形象生动。(来源:《白云观古代建筑》)
真武大殿乐楼穿插枋兽头 清 高0.2米,宽0.33米 斗栱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以榫卯结构交错叠加而成的承托构件,处于柱顶、额枋、屋顶之间,是立柱与梁架之间的关节。分外檐斗栱与内檐斗栱。外檐斗栱有平身科、柱头科、角科、镏金斗栱等;内檐斗栱又有品字科、隔架科斗栱等。雕刻采用浮雕。穿插枋、昂头多雕刻成龙头、象头,形象生动。(来源:《白云观古代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