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8月24日立石,许春生撰,张振业书,袁武强刻。位于正殿西廊内。 汉白玉质,龙首方形方座。首高68厘米,宽96厘米,厚11厘米;身高160厘米,宽93厘米,厚ll厘米;座高34厘米,宽110厘米,厚63厘米。正文楷书25行,行43字。首浮雕二龙戏珠、书“碑志”二字,边饰八仙、花卉纹。保存完好。 碑文记叙白云山的历史及榆林善士修葺、敬献供品事宜。(来源:《中国·佳县白云山白云观碑刻》)
白云山榆林会碑记 驰誉陕晋宁蒙的白云山古刹,建于明代三十三年(公元一六零五年),距今三百九十年。清代雍正二年(公元一七二四年)重修增建,后经历代延扩完善形成了一座集建筑、雕刻、绘画、书法、音乐于一处的古代艺术宝库。其布局顺山势延绵而建,有楼、阁、殿、祠五十三座,建筑面积八十余亩。此为多神庙,众多庙宇星罗棋布,各自独立,浑为一体,堪称取山势之美、集能工巧匠智慧的杰作,是明清时代西北地区最大的古建筑群之一。一九五七年五月三十一日被省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云山原名嵯峨岭,亦叫对龙岭,每当天空碧兰晴朗,便有数朵白云浮游天际,站在黄河岸边,翘首山峰顶端,白云缭绕,仙风徐徐,令人神往,顿生联想,好一幅仙风扑面的景观,故称白云山,以景定名。相传该庙为明代万历年间云游道士李玉风,佛名玉风真人出山主持,地方豪族、县丞牛登第慕名鼎助,四方人士竭力捐赠而建成。它以涛涛黄河、巍巍山巅的自然之美夺人,以建筑、雕刻、绘画、音乐的人工之精取胜。远有明代神宗皇帝朱翊钧敕封赠卷,近有毛泽东主席转战陕北时两次登山亲览,故久兴不衰,香火溢盛,名扬西北、华北数省,誉布汉、蒙、回等诸族。终年朝山者络绎不绝。会期,四面八方的游人云集,满山人群塞道,诸庙香火腾空。游人中,有的从千里之外徒步、坐骑而至,有的翻山渡河而来,其盛况远非一般寺庙可比。 本庙地处佳县,为榆林全区各县和山西部分邻县共办,此为本庙一大特点,体现了众心归一,其力无穷。榆林信仰道教者甚多,历代都在该庙设会,尽其全力,作出奉献。诸多身有绝技的艺人,在此留有他们精美的作品,如正殿东壁的壁画就出自榆林一代画师叶孙长之笔,许多庙中的诸多塑像就出自榆林著名泥塑世家万画之力,其中万起运的作品一九四八年代表国家在美国旧金山参加世界工艺美术展而获奖。这些能工巧匠、民间艺人以他们精湛的技艺、虔诚的心愿,为本庙的建筑绘画艺术增辉添彩。本世纪六十至七十年代,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本庙遭损闭关。一九七九年榆林刘极山、郭福祥、张振基等人亲赴佳县会同各方几经周折,终使该庙开放,满足了善男信女们的心愿。一九八零年,张振基等人上山住庙,与本山道师(士)协力,补残缺、修门户、新彩绘、重塑像,使白云胜景焕发了昔日的绚丽。近年,仅榆林住持先后新修娘娘庙东殿、七圣殿、榆林会院西房七间,头天门石狮子一对,翻修大木匾两块,小神楼一座。榆林杨宏娃主办新制木匾四块,榆林赵招出资制作祖师藤像一尊,张振基指导,众人投资投物。任富存、张德柱、刘凤山等人浇铸的铜质金身真武大铜像一尊,李竹年铸塑的玉皇大帝、观音菩萨铜像各一尊,共约四吨重。李子荣、杨天恩、杨才等银匠艺人制作的银灯一盏。同时水电公路设施全部上山,大大方便了游人揽胜。自此白云胜景,焕发新容,香客纷至,游人不断。名山古刹,新姿宏雄。 撰文 许春生 书写 张振基 石刻 袁武强 马富足 公元一九九五年八月二十四日农历乙亥年七月二十九日立(来源:《中国·佳县白云山白云观碑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