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十四年(1888年)六月立石,高承训撰,李益龄书。位于文昌楼东侧。 砂岩质,方形方座。身高183厘米,宽78厘米,厚12厘米;座高33厘米,宽49厘米,长83厘米。楷书20行,行53 字。周边线刻三周直线纹。剥蚀较重。 碑文记叙文昌楼的位置、历史,将文昌楼筑石以固基础。(来源:《中国·佳县白云山白云观碑刻》)
重修白云山文昌楼碑记 闻之有人心而后有风俗,有教化而后有人心,是国家教化之兴,亦为人心风俗计耳。抑知冥漠中,实有默司文教之枢者,斯人心风俗乃转移焉,而维持于不敝,此古人所以有神道设教之言也。况文昌之神,星辉六府,宿耀三垣,以十七世化身,作亿万年师表,牖民觉世之功与尼山相伯仲,其有裨于人心风俗者,为何如哉,故朝廷载入祀典,凡都畿郡县均建专祠,而衣冠文物之区,亦往往立庙而报以俎豆云。州南白云山,葭之胜景也。前明万历年间创建各庙于山之巅,惟文昌楼最居其上,而自城中观之,又适当巽位,意古人欲借此以象厥文明欤。迄今清夜钟声远闻数十里,恍如帝君亲操木铎,为我辈振其聩而发其聋者,我葭人能自警觉焉否耶?斯楼自创建至今,已近三百年。其迭经补修者,不知凡几,而由今考之,虽残碑断碣,无有存者矣。比年以来,风撼雨淋,楼将倾圮,颓檐破壁,殊非所以妥神灵。登斯楼者,辄感慨系之。岁丙戌,郡绅张绍等谋为修葺之举,爰集同志,量力输资,鸠工庀材,协同本山道正司赵教盛董理其事,于是筑石以固基址,取材以美轮奂,规模仍旧,气象聿新。而采绘黝垩之工亦渐次以就,计费制钱三百四十五缗。既落成,嘱余一言以记其事。余以为,是役也,固吾侪之心愿,亦若帝君默祐其衷也。吾知自兹以往,神有凭依之所,即人蒙佑启之灵。伏冀:凡我葭人,仰资神化,咸敦孝友,共奋诗书,风俗人心,有不蒸蒸日上者哉?他日者,人文蔚起,甲第蝉联,用以赞圣天子文治之休明,即于斯楼之成卜之,余将拭目而乐观其成焉。爰濡笔而为之记。 癸酉科拔贡候选教谕高承训薰沐敬撰 榆林府学廪膳生郡人李益龄薰沐敬书 阴阳典术雷万锦 总理道正司赵教盛 募化道人李永锡 山主牛维忠 牛维恭 本山道众马永治、白永厚、张永福、张永达、雷永丰、崔永吉、冯元广、王元品、马元圻、陈元英、刘元亮、李元初、郭元申、李明善、曹明诚、马明玉。 大清光绪十四年岁次戊子暑月谷旦立(来源:《中国·佳县白云山白云观碑刻》)